学会与自己独处
——读《百年孤独》有感
如果没有读书分享会,可能没太多机会把这本《百年孤独》读完,因为听说是一部经典文学巨著,很多年前就买来读,可当翻开去读的时候,却被个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名字以及关系搞混乱,特别是读这本书很容易被带进去,会被压抑所充斥,往往都是心血来潮翻几页,然后再把书放在角落。
重新翻开这本书,按照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名字、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勉强把书读完。读完这本书产生了两个问题想去找寻答案,就是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另外一个就是作者是在什么样的一个背景下写的这本书?
整本书讲的是一个家族七代人的故事,一个马孔多小镇的时代变迁,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政客们虚伪,统治者们残忍,民众盲从和愚昧,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都没有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整个家族最后也没打破魔咒,最终走向灭亡。整个民族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读完这本书,自己第一想法就是,作者创作本书的意图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但是又会去想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已经是在20世纪50-60年代,这个理由并不充分。
通过马尔克斯的另外一本书《番石榴飘香》,主要是作者与另外一位哥伦比亚作家门多萨的谈话录,作者谈到《百年孤独》创作的初衷是为童年时代所经经受的全部体验寻找一个完美无缺的文学归宿,并不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隐喻或者讽喻,只是艺术地再现自己童年时代的世界,马尔克斯的童年其实跟书中描写的一样,也是在一个景况悲惨的大家庭里度过的,书中描述的人影射的可能就是自己身旁的亲朋好友。
为什么整个布恩迪亚家族会被独孤所笼罩,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不懂爱情、不懂人道,一个世纪唯一由爱情孕育而生的后代也是长猪尾巴的奥雷良诺。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很多时候每个读者在作品里找到的不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而是每个读者结合自己的经历,当下的境遇,看到与自己相关的内容。
百年孤独,孤独的反义词是团结,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
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可能就是独处吧,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能够在浮躁的社会让自己沉下心,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了解自己是谁?自己在哪?自己要去哪里?自己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