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期读书心得分享 · 《多少算够》 | 黄彦珈宁-威尼斯144777cm

第六期读书心得分享 · 《多少算够》 | 黄彦珈宁
发布时间:2021/07/14 分享:

为生活,做减法。为思想,做加法。

——《瓦尔登湖》读后感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一-些成功人士出差的路上,包里必带一本书,它就是瓦尔登湖。”,《瓦尔登湖》这本书其实读起来有一些难,真正能读懂它的人就更少了。它需要非常静心有耐心的去阅读,否则很容易因为前几页的沉闷而错过很多作者梭罗在瓦尔登湖遇到的有趣动物、美丽风景和他想向世人证明、直击生活本质的真理。百年之后的今天,《瓦尔登湖》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因为现实的压力让人们无处可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向往梭罗那种“隐世”的生活,它滋养着千万人的心灵,治愈了无数人的焦虑,那不仅是一种心灵的洗涤,更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旅途。

坚持看完这本书,能感受到作者追求的极简生活。1845年,28岁的梭罗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真理,借了把斧头,远离尘世喧嚣,只身走进了瓦尔登湖,开启了两年的隐居生活。自己砍树、盖房子、种菜、做饭,与森林为友、与小动物为伴,每年集中一段时间赚钱,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看书和学习。甚至很多天什么都不做,就划着小船到湖中央,悠然自得的观察上一整天的大自然,观察四季的变化,感受大自然的轮回,与大自然水乳交融,在田园生活中感知自然重塑自我。他用自己的亲生经历去证明了人实际需要的物质并不多,不应该被身外之物捆绑,而没法采集生命中美丽的果实。在这片静谧美好的瓦尔登湖,梭罗写下了自己最美而真切的感受,“我从日常生活中得到真切的收获是摸不到也形容不出来的,如同朝霞或是日暮,那是被抓住的一小团星辰,我攥下来的一束彩虹”。

大多数都市人的生活状态:每天被闹钟叫醒,挤地铁、挤公交上班,工作总遇到不顺心的人和事,午餐、晚餐吃着垃圾食品,晚上玩着手机熬夜不想入睡,第二天不愿意起床。周而复始,每个月看到自己银行卡里的一点点积蓄只能哀叹、抱怨付出和收入不成正比。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理由和借口和焦虑的点,我们活着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十年如一日的没有答案。现代人的欲望往往超过我们的真实需求,表面上是我们占有物质,实际上是物质侵吞我们。

梭罗在谈到房子这事的时候产生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想法,他说每个被生活所迫的人都可以买一个一美元的大箱子,钻上几个洞空气流通,住在里面无论何时起床外出都不会有房东催房租,他也并不觉得自己在开玩笑,简朴生活是门科学,允许轻慢,却不能被去除。过剩的财富只能买过剩的东西,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是用不着钱来买的。梭罗通过书中想告诉我们: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种直径、人生就有多少种可能。他在书中写到这么一段话:“人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就像果霜,必须温柔相待,但我们并不这样温柔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果霜挂在一些水果的表皮层,淡淡的一层温柔地包裹着水果,让果子看起来不会甜得腻,也不会酸得哭,会让我们感觉甜或酸是淡淡的,静静的,温柔的。会让我们想去摘下果子,却又有些不忍,当然,最后果子还是被摘下了,而那层温柔的梦般的果霜,也在那片刻消失了,果子的味道其实还是它原来的味道。

人生不过短短数十载,想要日子舒心,就要减少世俗附加的事物,把空间留给美好,才会活得轻松惬意。减少欲望,方能看清当下的方向,坚定前行。看淡名利,才能感知日常的快乐,收获自在。生活极简,才有时间去清理内心,过好当下。人活到极致,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行。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要定下心来,穿越所有的泞泥沼泽,才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梭罗是一位有中国气质的作家,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古籍,在《瓦尔登湖》里,他引入了儒家思想,真诚坦然的面对生活。梭罗的智慧中也散发着幽默的光辉,让平凡的道理蕴藉隽永、诙谐又意味深长。梭罗和他的《瓦尔登湖》,正如他爱的质朴生活,平淡而馥郁,孤独但芬芳,写尽了“放下”的智慧,道出了“极简”的丰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