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站在保障供给和实现碳双控高度看待垃圾资源化利用
发布时间:2022/05/18
文章来源:熊孟清 无知一熊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谈到“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时,强调“要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扩大国内固体废弃物的使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求是,2022-5-16);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22年1月24日下午就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进行的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垃圾资源化利用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可见中央高层是站在资源供给保障和碳双控的高度来看待垃圾资源化利用的重要性。垃圾资源化利用是保障供给的重要途径。垃圾资源化利用是将垃圾变资源的逆生产,一则减少“一次资源”的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保障资源供给,二则与资源变垃圾的正生产闭合,发展循环经济,保障商品供应,一举两得,应该大力推行。而且,每多一次将垃圾变资源,便多一次节约“一次资源”,只要经济可行,就应多次将垃圾变资源,意即应多次进行垃圾的物质循环,只有在经济和技术实在不允许垃圾再物质循环时才能量利用(终结垃圾的物质循环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要多措并举,综合利用,增加垃圾的物质循环次数,提高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效率和效益,推动垃圾资源化利用高质量发展。垃圾资源化利用应有助于实现碳双控。垃圾的物质利用不会主动将垃圾的碳元素转化成二氧化碳,因而不会增加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具有减碳效益;无论从资源节约角度还是从碳双控角度来衡量,垃圾的物质利用都是值得大力推行的。至于垃圾的能量利用,从节约能量资源角度来衡量是值得推行的,但垃圾的能量利用将垃圾中的碳元素转化成二氧化碳,除非这些二氧化碳被捕集利用或封存,否则都将排入大气中,从碳双控角度来衡量垃圾的能量利用是无益的。当垃圾属于塑胶、化纤等石化基垃圾时,垃圾的碳元素来自大气之外,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将增加大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当垃圾属于生物质类垃圾时,垃圾的碳元素来自大气的二氧化碳,焚烧这类垃圾时又将二氧化碳还给大气,虽不增碳但也不减碳;所以,从碳双控角度来衡量,应尽可能减少垃圾的能量利用,尤其是石化基垃圾的能量利用。总的讲,从保障供给和碳双控量角度来衡量,应加大垃圾的物质利用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尽可能减少垃圾的能量利用,尤其是石化基垃圾的能量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