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每半年开展一次遥感监测,国家级自然公园每年开展一次遥感监测-威尼斯144777cm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每半年开展一次遥感监测,国家级自然公园每年开展一次遥感监测
发布时间:2022/03/31 文章来源:自然保护地教育与康养 分享:

3月18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通知。

1
主要目标

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监管政策制度和法规标准体系,初步建立全国生态监测监督评估网络,对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遥感监测,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制度进一步健全,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监管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进一步提高,“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专项行动范围全覆盖,自然保护地不合理开发活动基本得到遏制。

运用天地空一体化手段定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质量监测

综合运用天地空一体化手段,定期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质量监测,对主要生态因子、重点生态问题和重要生态系统等进行综合监测。

开展受保护的重点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调查,及时掌握区域林地、灌丛、草地、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状况,摸清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本底、生态质量变化趋势及其主导因子。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公园每半年开展一次遥感监测,国家级自然公园每年开展一次遥感监测,及时掌握自然保护地内生态系统面积、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状况。

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基本覆盖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生态功能重要区域、生态敏感脆弱区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明确要求整改的区域。

有序推进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森林、草原、河湖、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监测,以及区域独特生态系统状况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调查。

对区域内生态系统格局、生态功能、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变化情况,以及生态空间内不合理开发活动影响进行监测。

开展重点区域内已记录的野生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蝶类等生态环境指示生物类群的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原生生态系统群落建种生物量监测。全面加强大熊猫、金丝猴、朱鹮、扬子鳄、长江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及其栖息地监测,强化沼泽湿地和珍稀候鸟迁徙地、繁殖地及其周边的各类开发建设活动监测。

推动海岸带和海洋生态本底调查,强化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常态化监测、近海生态趋势性监测、海洋生态灾害预警监测等,及时掌握人为活动、气候变化等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加强对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敏感区和脆弱区监测,强化海洋保护区保护对象变化情况监测,优化海洋生物多样性监测。

定期开展全国生态状况遥感调查评估

以五年为一个周期,以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结合野外实地核查验证与生态系统参数定量反演,对全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质量变化情况开展评估,全面掌握我国生态状况变化的总体态势。

及时发现区域生态系统退化等突出问题,评估主要生态问题分布范围和强度变化特征,探究生态状况变化原因,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形成生态问题清单和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监管建议清单。

开展全国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类群的分布格局、变化趋势评估,每五年发布全国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报告,更新《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

根据生态保护监管重点区域生态监测结果和区域生态破坏问题发生情况,有针对性地对部分重点区域开展生态状况动态评估,评估周期依据监管需求进一步确定。

评估内容包括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情况、重要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成效、退化受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成效、人类开发建设活动对生态系统影响以及突出生态破坏问题整改成效等方面。

推动有条件的地区建立重点区域年度评估报告制度,及时掌握重点区域生态状况变化、生态保护修复成效和主要问题整改任务落实情况。

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

根据相关技术规范要求,分别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

在生态保护红线勘界落地、自然保护地优化调整,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过程中,逐步规范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根据自然保护地类型、主要保护对象特征等,评估自然保护地的生态环境状况,及时掌握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情况。

每五年组织开展一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对存在生态环境变化敏感、人类活动干扰强度大、生态破坏问题突出等情况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适当增加评估频次。

推动地方建立本行政区域地方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制度,定期组织开展地方级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

以现有国家生态质量监测站、生物多样性野外观测站以及基于鸟类、大中型兽类、两栖类、蝴蝶等生态环境指示类群的物种多样性观测网络为基础,开展生物多样性野外观测站、样区的优化布局和建设,确定500个生物多样性观测样区,新建改建扩建形成15-20个国家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纳入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统筹建设。

加大对亚洲象、绿孔雀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生境和野猪等与人类生活存在潜在冲突的野生动物观测力度,加强对典型生态系统、物种迁徙和洄游通道等关键区域以及重要物种栖息地、重大工程项目所在区域生物多样性观测。

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监管,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控生态空间占用,稳定现有森林、草原、湿地、海洋、土壤、冻土、岩溶等固碳作用。

推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强化生态保护与降碳协同增效。

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积极推进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及海岸带等生态保护修复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增效。

科学评估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固碳功能,探索评估我国海岸带及近海生态系统固碳贡献,划定碳汇重点区域,明确碳储量高、碳汇能力强和固碳潜力大的生态系统分布区域。

逐步开展生态系统碳汇认证与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核算,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建立以空间管控和质量提升为目标的生态系统碳汇监管体系,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本文节选自生态环境部正版威斯尼斯人8206下载安装官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