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市场mrv体系与碳核查
碳市场的运行机制,可以简单理解为政府对纳入碳排放量管控的企业(简称“纳入企业”或者“企业”)按照配额分配方法发放碳排放配额,每年企业根据实际的碳排放量上缴等量配额从而完成履约的义务;配额不足的企业,需要付出成本通过碳交易获取碳排放配额,配额盈余的企业则可以通过出售碳排放配额获取收益。
在这个流程中,关乎碳排放配额分配的生产数据以及碳排放量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规范纳入企业生产和排放数据报送、监测与质量控制的机制,通常被称为碳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以及核查(mrv)体系。
碳市场mrv体系涉及的主体包括政府主管部门、纳入企业、第三方核查机构、咨询服务机构、检测机构等,是一个涉及多方主体并在一定技术规范指引和规则约束下各司其职的有机整体,需要各类主体发挥好各自应有的作用,任何环节都缺一不可。碳市场mrv体系下各类主体的主要职责和工作流程关系如图1所示。
图1.碳市场参与主体关系图
表1.碳市场参与主体主要工作职能
我国碳市场核查体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生态环境部上述公告披露的主要问题,一是企业、咨询机构和检测机构的数据造假,二是核查机构走过场、对造假视而不见等服务能力和质量方面的问题。
同时,主管部门未对核查工作形成合理的内在认可及共识,核查报酬过低,核查工作时间要求过紧。一方面要求核查机构高质量完成工作,另一方面在核查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严重不足,对核查行业的规范不到位。这是整个核查行业面临的共性问题和行业困境。
提升碳核查工作的几个建议
自碳排放数据作假案曝光后,生态环境部组织开展了企业碳排放报告质量专项监督帮扶,严肃查处碳排放数据弄虚作假问题,对碳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也对排放数据造假的行为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但这种质量专项监督属于事后检查,仅依靠这种方式提升碳市场的数据质量,并非长远之计。针对我国碳核查行业的现状,建议从顶层设计着手,采取全方位的举措助力我国碳市场健康有效运行。
1.提升各级主体对碳核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顶层设计。主管部门除了通报、曝光以外,还应充分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充分汲取试点碳市场的经验教训,广泛征求和听取一线人员的意见,将意见和经验转化融入到碳市场数据质量控制的整体顶层设计中;明确界定核查工作范围和职责边界,并给出专业、操作性强的核查指南用于指导核查工作;提高对核查工作的重视程度,努力提升对核查工作的价值认同度,对核查工作的工作量以及工作难度有合理准确的判断,并在财政预算以及核查时间要求方面加以匹配。
2.严格区分核查机构履职过程出现的不规范、瑕疵等问题和企业及服务机构对排放数据的恶意篡改和伪造等问题,两者责任、风险、收益及其带来的后果均不可同日而语,不可相提并论,否则会对核查机构和核查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对于核查机构在履职过程中因为标准规范不明确、工作流程不完善等出现的失误,不要动辄上纲上线,尤其是不能跟企业或者服务机构对排放数据的恶意篡改和伪造等问题相提并论,那样既容易混淆视听,降低对数据造假本身的关注,也会对大量核查机构后续开展核查工作积极性和信心造成打击。
3.发挥市场作用,增加财政投入。一方面,增加核查服务采购预算,保障核查工作的高质量完成,预留出足够开展深入、细致核查所需要的时间和费用,并避免采购过程低价中标。另一方面,增加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以及能力建设的财政投入,为打造一支精良、专业的第三方核查队伍以及提升控排企业的数据管理能力提供财力保障。
4.成立碳市场机制下各个细分领域的自律行业协会组织,依靠专业群体合力维护碳市场的健康运行。协会会员由碳市场中各主体代表企业参与,包括控排企业、咨询服务机构、碳交易机构以及第三方核查机构代表,打造一个懂技术、懂市场、懂法律、懂金融的碳市场相关专业群体,依据主管部门的要求细化相关的标准和纪律,主动积极有为,及时发现行业问题,向主管部门建言献策,维护碳市场的健康运行。
目前全国碳市场开市未满一年,在运行初期出现问题在所难免,越早暴露问题、越早解决,碳市场才能更快步入规范运行的轨道,这需要碳市场各方主体同心协力,共同维护好碳市场健康发展的生命线,碳市场才能真正成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