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地最新大数据:截至2021年,我国建成5个国家公园、2676个自然保护区、6514个自然公园,构筑起生态安全屏障
国家公园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自然景观最独特、自然遗产最精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区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象征,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中居于首要地位。
2021年,我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大力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构建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总体格局,截至2021年,共有5个国家公园、2676个自然保护区、6514个自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顶层,是人类生存的根基,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启动了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着力提高森林质量,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全国完成造林6400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退化林修复766万公顷,森林面积蓄积连续40年保持“双增长”。
我国人工林面积居世界第一,过去20年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碳达峰碳中和已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我国坚持把增加林草碳汇作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之一。造林绿化、森林可持续经营以及林业生态保护修复等均可增加森林碳汇,抵消温室气体排放,2020年全国林草碳汇量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12%。
草原素有“地球皮肤”之称,不仅是防风固沙的重要生态屏障,还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功能。全国划定基本草原面积2.53亿公顷,基本草原保护制度逐步完善。深入推进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落实禁牧面积0.8亿公顷和草畜平衡面积1.73亿公顷,草原补奖政策十年投入资金1700多亿元,有效促进了草原休养生息。
湿地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控制土壤侵蚀、维系生物多样性、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健康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是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来,我国新增和修复湿地面积约80万公顷,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到2020年,指定国际重要湿地64处、6座城市荣获国际湿地城市称号,已建国家湿地公园899处,总面积约362万公顷,重要湿地得到有效保护。
荒漠是重要的自然生态系统,是荒漠地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自然保障,它的恶化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存生活条件。“十三五”期间完成沙化土地治理1097.8万公顷,沙化土地封禁保护177.2万公顷,累计建立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41个,国家沙漠(石漠)公园125个,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实现“双缩减”,全国一半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已得到治理。每年3至5月沙尘暴灾害重点预警期,开展林草、气象、农业等部门联合会商,加强沙尘暴灾害的预测预报和应急处置,“十三五”期间我国沙尘天气比“十一五”期间减少了29%。
野生动植物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人类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维系生态系统良性有序发展的关键和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实施了濒危物种拯救工程,开展资源调查、栖息地巡护和恢复,发布陆生野生动物“三有”名录和重要栖息地名录,加强重要鸟类迁飞通道保护,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中有升。
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40年间从1114只增至1864只;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约180头增至300头左右;藏羚的野外种群由20世纪90年代末的6万至7万只恢复到30万只以上。华盖木由最初野外仅发现6株到如今野外回归1.5万余株;漾濞槭由最初野外仅发现4株到人工繁育出近5万株。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65%的高等植物群落、74%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