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快乐的根源——
读《人生的智慧》有感
会员发展服务部
《人生的智慧》这是一本用来理解幸福和痛苦本质的“人生的参考书”,就是《附录和补遗》中的一部分。本书作者叔本华在逝世后将所有财产捐献给了慈善事业,作者从哲学的角度缓缓带出了“幸福”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在厘清了这两者的关系后,叔本华提出了“智慧”获得人生幸福的方法,可以说,叔本华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他是唯意志论的,书中探讨的问题十分广泛,几乎囊括了人生中所有的问题。比如,人是什么?人有什么?人在他人眼里是什么?什么是人生的智慧?这个智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所谓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获得幸福,止步于此,也就是说,整本书就是为了告诉我们,如何通过理解人生的本质,并通过调整自身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去通往幸福之地。
叔本华在书中写到,一定的忧愁,痛苦和烦恼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时时必需的,一艘船如果没有压舱物便不会稳定,更不能朝着目的地一直前进。当然,这只是他的铺垫。
他认为人生的三项基本内容应当是:
1.人的自身,包括人的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格、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
2.人所拥有的身外之物,也就是财产和其他占有物。
3.人在其他人眼中所呈现的样子,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他人的看法又可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人的自身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身体,即我们这个皮囊,另一个是身体内的意识,或是灵魂,而追求幸福,从人的自身来考虑就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灵。最直接带给我们幸福的莫过于轻松、愉快的感官,而能够增进我们愉快心情的莫过于健康。一个人,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作为基本,他才有获得愉悦的可能性。如果你的身体很健康,很舒适,快乐的心情才有可能降临。
当然,决定我们是否愉快的,除了取决于我们的身体是否健康以外,还取决于我们的心灵是否“健康”,超常的感觉能力可能会导致情绪失衡、周期性的超乎寻常的愉快或者挥之不去的忧郁,用人话来解释就是,感觉能力越强的人,越容易感觉到愉快或者是忧郁,因为不同的人有着极为不同的感受愉快和不愉快印象的能力,因此,我认为钝感也会是一种人生哲学吧。
在日常生活中,抱怨排队的队伍长很正常,但是如果你觉得队伍长是因为排队的那些人都有毛病,那就不正常了。排队其实就是一种延迟满足,所以,不被及时满足的情况可能会经常存在,所以,习惯就好。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生命意志,这意志就是不断的追求挣扎,无目标、无休止的追求挣扎,但是,一切欲求的基本底色却是需要,当欲望得不到满足,就是痛苦,所以,人从来就是痛苦的,为了摆脱这种痛苦,你就也只能不断地去追求欲求的目标。所以,人生就如钟摆,钟摆的一边是痛苦,另一边则是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的来回摆动着,但我们始终要去寻找一个可以达到平衡的地方,当我们站在一个平衡地点,不是为了原地驻足,而是为了更长久地在路上…
在我看来,精神富足的智者,确实更愿意独处,其根本原因可能并不在于对外界不耐烦,而是对于他而言,无需外求,他自给自足了,没有必要去参与到喧嚣之中,独处,看似是失去,但可能是更大的获得。
认识到世界是“空”的,对你有好处,因为你看到的这个世界是可以被填满的,它可能被外界填满,但更多的也是更重要的是需要被我们自己填满。幸福其实很小,也很简单,只要我们的内心足够充盈且精神富足,它就常伴左右;快乐其实很容易,因为你把心装满了,正满怀期待的在路上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