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读书心得分享 · 《多少算够》 | 黄彦珈宁-威尼斯144777cm

第五期读书心得分享 · 《多少算够》 | 黄彦珈宁
发布时间:2021/05/28 分享:

丰腴内心,改变习惯,知足感恩
——《多少算够》读后感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从字面意思理解,大多数人都会把这句话解读为“钱才能决定层次高度”,实际上,这朗朗上口又让人理直气壮反驳现象或他人的十个字,是在告诉人们,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能让你快乐,而是这个财富刚好满足了你的需求。这其中,不仅仅单指了物质需求,还有精神需要。所以,这句话它代表着欲望,它也没有特定的标准和限量,如果不懂得知足者常乐,野心赶超能力,欲望无限扩大,那么即使你的财富能够完全满足奢侈的物质生活,你依然会觉得不够,内心依然会感觉空虚。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闪电般地遍布全球,仅仅一代人的时间,我们从小时候的黑白电视机、凤凰牌自行车,到现在大多数人已经拥有私家车,成为短视频观众,变成受广告支配的消费者。当今的消费主义,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有正向的意义,但同时它也体现着因消费主义的过度洗脑,导致当代年轻人在消费观上的负债前行,透支信用卡提前消费、甚至因为盲从和无知接触一些非法小额贷,这些因心理原因带来的行为后果不仅仅是成为名副其实月滚月的“卡奴”,最可怕的是最后不堪重负造成人生的诸多遗憾和伤害,为时过晚。
  将近2000年以后,列夫•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哲学家,他模仿卢克莱修的说法讲道:“在从乞丐到百万富翁的男子当中寻找,1000个人中你也不会找到一个对自己的财产感到满足的人...”,这所有的一切,都来源于人类的贪婪,时常感觉自己不够幸福。在《多少算够》这本书中,作者对“消费回报”提出了质疑,论述了消费与幸福的关系。据记载,在富裕和极端贫困的国家中关于幸福水平的记录并没有多大的差别,高收入者的幸福指数略高于中低等收入者,任何国家的上等阶层都比中下等阶层更满意他们的生活,但是,他们又并不比更贫穷国家的上等阶层更满意。
  现代人们的消费观念里有这么一个怪相,每当到换季的时候你一定会听到身边有女孩子说“我没有衣服穿了”,出去吃饭点很多的菜,没吃过的都想尝一道...事实上,是真的就没有衣服穿了吗?其实,我们的衣柜里塞满了衣装裤帽,那句感叹的内涵仅仅是在说没有新的衣服穿。包括食物,眼大肚皮小造成了很多粮食的浪费。同时,我们观察生活也会发现,欣赏的主播一上线,她推荐什么买什么,喜欢的网红一开播,她上架什么买什么,那些我们买后根本不常用、忘记用、来不及用,甚至是用不上的物品,不仅掠夺了我们的钱包,也把家里的角角落落塞的满满当当。这些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行动,人们或许是为了解压、或许是为了缓解内心焦虑、或许是大脑的一时冲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就是一种心理的病态反应。事后反思,这些行为是不是带给了你快乐满足感,持续的时间有多长?其实可能大多数人都是否认的。书中的内容在告诉我们,必须认识到你理想的生活不可能由无限制增长的生活用品、食品、拥有物去组成,这些事物超过了一定的界限,给人们带来的哪怕就是那一瞬间的快乐,都会逐渐的降低。并且,过度的消费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也会增多,消费越多,污染越多,地球资源的有限,许多自然资源不可再生,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言论本身就是荒诞不经的。这就是消费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
  通过阅读本书,我们每一个人时刻要反省自己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如果消费主义让我们只是暴殄天物,却不能给我们带来内心的充实和富足感,因为内心缺乏精神主心轴,不懂得自己需要的“幸福感”是什么,始终活在别人的眼光和评价里,深受别人负能量思维意识行动力的影响,那么我们永远都只能是社会、心理和精神上的饥饿者。想想袁爷爷,一生最贵的衣服就是那套为了去人民大会堂开会准备的一套几百块钱的西装,毕生都在为全国人民不挨饿奋斗终生,我们真的要感恩,杜绝不必要的浪费!也只有人人都重视了消费的内在意义,重新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念,地球才不会受难,人类的路径才会越走越远,维系人类和自然的命运体才会不断的和谐共生。

网站地图